天创培训:您身边的信息安全培训专家!
行业动态
大学社团“拉赞助”成为个人隐私泄露的重灾区

  今天刊发的这篇投稿,揭示的是大学校园里的一个常见现象:大学生以低廉的价格“出卖”自己的隐私信息,而促成这种交换的,往往是急于获得一些赞助经费的大学社团。商家利用大学生的弱点,获取了大量个人信息,且存在被转卖和泄漏的隐患,其中的问题和风险应当引起重视。


  如今,大学校园的食堂外、校园主干道上,时常摆着几顶帐篷——多是学校社团里接的赞助:社团批场地拉人头,商家摆帐篷开讲座。“办商业保险领小台灯!”“你帮我们搞100张信用卡的业绩,我直接给你们万元现金赞助办活动。”“登记姓名电话,xx化妆品/食品免费试用/吃。”……


  一般来说,高校社团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学校提供的经费报销,二是通过“拉赞助”得来的物资费用。报销只占活动开支的部分,一年中学校根据给社团活动的总预算,再根据每个社团办活动所需费用来报销。


  赞助的形式很多样,但如今越来越多的赞助都集中于一个点:用钱换个人信息。也即,赞助商提供并不多的费用,社团负责收集尽可能多的学生个人信息。以下是几种涉及学生信息填写的赞助形式:


  1.  教育机构的讲座/沙龙


  将有意向报班学习的学生带去听机构的宣传讲座/沙龙,可得到几十元的人头费。宣讲最后无一例外会让在场学生们留下自己的姓名、电话、年级等等。


  一位在出国留学类机构工作的市场部负责人近期同笔者交谈时透露道,每拉一个学生入学,机构会给负责人占学生所交学费15%到20%的提成费。如果一个学生所交学费是一万元,那么相应会得到1500元上下的奖金。这是这些校园代理、市场部专员重要的工资组成部分。相比于他们得到的回扣,产出与投入比高得诱人。而据另一位在CFA相关培训机构做校园代理的学生说,做成一单会有3、4000元的收益。


  2.  在学校里摆外场发“福利”


  有时是教育机构,有时是食品饮料或化妆品公司,他们让学生填完姓名电话再领产品。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是当付出的代价是个人信息时,似乎没有多少人在意了,反倒觉得自己捡了便宜。


  当然,这些“领福利”的外场也考验了学生们的个人经济能力和隐私意识高低。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更容易被小恩小惠打动,对活动信息不仔细阅读的学生往往不知道要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3.  App刷单、注册


  这种方式往往存在于社团内部,因为做刷单注册类赞助时,学生基本领不到任何福利,所以只能发动社团内部成员。因为社团资金不够,不得不以几块钱一条个人信息的价格出卖个人隐私。


  下面的几份聊天记录来自一些高校赞助群里赞助商发布的信息。在一份赞助活动中,每填一个学生的姓名和电话联系方式,信息收集者就能得到几块钱的赞助费;再加上身份证号码,能得到十几块钱。大学社团赞助群里,常有商家发布注册app、办卡等赞助信息。你嫌费用太少不做没关系,总有人愿意接单。大学新生一年年涌入校门,尚未积累足够社会经验,也不甚了解个人隐私信息的重要性,宛如一茬茬待割的韭菜,给了商家可乘之机——单就来源而言,可获取的学生信息是无尽的。


  笔者所在地区几乎所有高校的社团都做过此类赞助,也有些人接“私活”(与社团工作无关,靠个人能力获取所需信息)赚钱。不仅如此,填写信息的学生数量愈多,获得赞助费也愈多。商家以此为饵,换来愈来愈多的注册量与业绩。


  12元/人的某网页学生认证赞助,包括身份证号等信息填写。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赞助形式里潜藏着个人隐私泄露危机。虽无确凿证据表明商家将这些信息二次乃至多次贩卖,但确实有很多同学发现:自己的号码和其他信息被此前没有接触过的商家获得了。


  很多情况下,社团成员交出自己的个人信息,并非出于完全的个人意愿,而是由于“工作任务需要”不得不做。社团前辈的“权威”性,让部员对可能存在的风险不敢质询。而且,相关群体理论显示,相关群体的消费行为引起人们仿效欲望,影响人们对商品的选择。如果身边有不少同学参与社团信息填写,也可能存在部分同学被人群吸引而加入行列的情况。五块钱一条换来填写注册app上的姓名电话信息,有人会觉得“太便宜,亏了”,而当价格上调至七元,便觉得“还行,可以接(赞助)”。区区两元的价格上调,就能引起如此大的态度转变。


  大学生何以成为了众多商家的目标?


  首先,这与商家性质密不可分。在大学投放广告、开设外场的商家,多为学校周边商家、教育辅导机构以及食品护肤品等商家,此类商家目标市场人群为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因而把火力集中对准大学市场。与此同时社团负责人也深知在这类商家面前往往会少碰壁,愈发重视与他们的合作,二者你情我愿,合作机会自然增多。


  其二,相较于费用较为高昂的品牌宣传(如请代言人、在广告牌投放广告等),直接在高校里摆外场办讲座费用低廉,还能直接接触到目标群体,可谓一举多得。


  其三,大学生涉世未深,相较于小初高学生又有一定财务支配权,且处在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同样利于用钱换隐私的商业模式的滋长。


  大家都知道保护人身安全的重要性,但对个人隐私保护的理解就要浅得多。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来说, 关心自己的信息安全尤其重要。


  大学校园赞助里潜藏的信息泄露漏洞,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体防范意识的加强,更是系统性的防护措施。学校要如何监管校园商家?商家在合理宣传的同时,是否应当对于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作出更加明确的告知和承诺?一旦出现泄露学生信息的情况,是否应该负责?


  六月份,不少学校社团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换届选举,每个部门又要选出新一年的部长主席。是否有社团负责人可以在拉赞助的时候,对同学们的个人信息进行更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