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创培训:您身边的信息安全培训专家!
行业动态
沪破获29人篡改红包软件获利50万案:年轻“伪黑客”普遍学习能力强法律意识极淡漠

  沪破获29人篡改红包软件获利50万案:年轻“伪黑客”普遍学习能力强法律意识极淡漠

  “下载即有红包!”“分享微信返现!”——互联网创业大潮中,不少商家在开发手机APP和游戏时纷纷以“红包返现”吸引更多用户。

  不过也有一群人,他们的乐趣与目标不在这微薄的现金。日前,长宁公安分局破获一起以篡改红包软件进行盗刷取现的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29人,涉案金额50余万元人民币。

沪破获29人篡改红包软件获利50万案:年轻“伪黑客”普遍学习能力强法律意识极淡漠

  这29人几乎全部为“90后”年轻人,其中还有一些在校大学生。他们中既有人学计算机软件专业人士,也有修车技工、游戏宅男、公司文员这样的普通人。

  近年来公安部门侦破的此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普遍呈现这样的特点:年轻,沉迷网络,学习能力强,通过网络聚集,但法律意识极其淡漠。

  在一些网络安全人士看来,他们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黑客,通过网络论坛、QQ群等网络社群中有人分享的“攻略”、“方法”,他们尝试攻击手机APP和游戏,有人在乎自己“在圈子里的名声”,还有人则视之为赚取零花钱的途径。

  然而直至被警方抓获时,这些年轻人和他们的家人在发现,原以为“不过是利用了网络漏洞”竟然已经涉嫌违法犯罪。

  上海警方从20余省市抓回29名犯罪嫌疑人

  2016年底,位于长宁区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在进行平台自查时,发现公司的手机APP红包业务有几十笔异常交易信息,账户内数十万元余款也不翼而飞了。原来该手机APP软件主要用于公司发布各类广告和活动,通过发放积分的方式吸引用户关注并参与其中,一旦积攒到相应的积分便可兑换成现金,最终通过微信支付的方式发送到个人账户中。事发后,公司员工立即到江苏路派出所报案。

  警方经过初步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是在网上获悉该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手机APP软件存在漏洞,并下载了盗刷软件开始作案并非法获利。不仅如此,犯罪嫌疑人在得手后,还将该方法通过网络进行发布,致使该APP红包账户内的钱款被窃取殆尽。

  由于网络传播速度极快、辐射面广,侦查员通过三个月时间,从海量信息中寻找线索、固定证据,最终锁定29名违法犯罪嫌疑人及其落脚点。

  此案犯罪嫌疑人人数众多、遍布全国各地,侦查员兵分多路,在两周时间内出动百余人次奔赴昆山、太原、河南、福建、南京、广东等近20个省市,行程数万公里,最终在当地警方的协助下将犯罪嫌疑人一一抓获归案。

  截止2017年4月17日,涉案的29名犯罪嫌疑人悉数抓获到案。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软件后台体现记录。

  利用手机APP、游戏漏洞“搞钱”方式日益增多

  和长宁破获的这起案件相似,大多数此类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分散在全国各地,从事不同职业,在现实中并不认识,他们是通过网站论坛、QQ群等网络社群积聚在一起。

  “这些人算不得黑客,顶多算是‘伪黑客’!”记者从一些业内人士处获悉,近年来公安部门已破获多起类似案件,犯罪嫌疑人中虽有部分有计算机软件专业背景,但大多数则是喜欢网络的普通年轻人:“对于技术方面他们学习能力很强,但还不具备独立的破解能力。”

  据业内人士介绍,这些人的技术和知识大多来自于网络社群内部的交流,一些“大神”会分享黑客软件和操作步骤。在网上,这样所谓的“黑客软件”很容易找到,不过热衷此道的年轻人通常会给这些软件一个中性的名称——“测试软件”。

  通常,真正攻破知名网站的“大神”是不屑于用自己的技术攻破手机APP后用以换钱的,他们在乎的是自己在网上的声誉。一些“大神”在攻破知名手机APP后甚至会主动将软件漏洞、解决方法告知相关企业,这样的行为也为他们赢得“红客”之名。据业内人士介绍,真正拥有技术实力的“红客”本身就依靠自己的技术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

  不过通过这些“大神”分享的软件和“攻略”,很多热衷此道的年轻人发现了另一条获利的途径。在过去一些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通常利用这些软件和攻略去攻击其他的手机APP、游戏,一旦攻破,就利用漏洞获取游戏中的账号、宝物等套现。

  而一些“大胆”的“伪黑客”,则会直接联系被攻破的手机APP、游戏的相关企业,问他们索取“测试费”后,再将程序漏洞告知这些企业。如果不满足要求,他们则声称“把漏洞卖给别人”。

  随着“下载红包”、“分享返现”在手机APP、游戏推广中的广泛应用,这些“伪黑客”则直接将目光锁定在其中的钱款,直接通过漏洞拿钱。

  “伪黑客”网络社群学“手艺”:有人为名有人图利

  在公安部门抓获的嫌疑人中,很多人都曾声称自己有过“红客”的梦想。在长宁破获的这起案件中,刚刚20岁的瞿某就是一例。瞿某学习的是计算机软件专业,平时也很留意这些网络社群中的信息,看着别的人不断晒出“攻陷”手机APP、游戏的“战绩”,他也“心痒痒”,希望“在网络社群里证明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搞点钱只是附带的,也是自己确实成功攻破的证明。”而年仅19岁的柯某目的则明确得多,他既不是计算机软件专业,也没有这方面的技能,就是靠别人做好的软件和攻略按部就班地进行:“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我能自己赚点零花钱,这样就不用问父母要钱了。”

  在长宁破获的这起案件中,涉案的犯罪嫌疑人获利从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一些犯罪嫌疑人坦诚,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也隐约觉得这样的方式可能“对别人不好”,但是“刷着刷着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就成了习惯了。”

  玩玩手机就犯罪?多数人网络法律意识极其淡漠

  近年来侦破的此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大多年纪很轻,一般在20岁上下。在长宁公安破获的这起案件中,有不少犯罪嫌疑人是在校大学生。案件告破之后,还有外地警方联络长宁警方,因为犯罪嫌疑人牵涉不止一次类似的网络犯罪案件。

  “我就是想有这个漏洞,大家也都在群里分享,就去拿了点钱,我没想到这样的行为是违法犯罪。”这些身陷囹圄的年轻人,往往要经过审理民警反复解释和提醒,才明白自己隐约觉得“不好的行为”,是实实在在的违法犯罪。甚至一些年轻人的父母在面对民警时也十分不解:“我的孩子在学校里表现很好,学习也认真,玩玩手机怎么可能违法犯罪?”

  “违法犯罪不分网络上下。”在一些法律界人士看来,利用手机APP、游戏漏洞进行攻击并获利就是盗窃:“就跟别人家的门没有关,但你不能走进去拿东西是一样的道理。”

  不过这些专业人士也坦言,网络为违法犯罪带来一系列新特点,但在相关法律领域仍然存在空白。以此类犯罪的源头——“测试软件”为例,分享“测试软件”是否违法存在争议。

  这些“测试软件”由一些专业公司或技术人员开发,公开发布到网上免费下载,甚至还附有详细的使用教程。但这些软件的身份却处于灰色地带,难以定性:“软件开发的初衷是为手机APP、游戏公司提供价格低廉的安全测试工具,但同样也可以为不法分子提供作案工具:就像一把刀,可能是厨师手中切菜的用具,也可能成为伤人的凶器。”

  “分享是互联网的基本精神之一,所以这些软件得以公开。”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安卓系统的源代码就是公开的,各类手机软件应用商店也是良莠不齐,让此类“测试软件”得以流传:“互联网本身是一个创新平台,相关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完善。”